職位推薦
- 珍格醫療-臨床銷售 15001-20000
- 地奧制藥-醫藥代表 6001-8000
- 普利德醫療-醫療設備銷售經理 面議
- 大唐-兼職招商經理 面議
- 景德中藥-直營經理 6001-8000
- 安邦醫藥-省區招商經理 8001-10000
- 恒瑞醫藥-醫藥信息溝通專員 6001-8000
- 黃河中藥-學術講師 8001-10000
發布日期:2021-10-13 瀏覽次數:466
此前研發四連敗的默克M7824再遇阻。
曾一度被譽為“二代PD-1”的PD-L1/TGF-β雙功能融合蛋白bintrafusp alfa(M7824)在經歷了2021年的研發四連敗后,日前默克與GSK共同宣布終止關于M7824的合作協議。
早在2019年2月,雙方曾達成關于M7824在難治性癌癥研發的合作,并簽訂了總額高達42億美元的全球合作開發協議。根據協議,默克與GSK將共同負責M7824未來在全球范圍內的臨床開發及商業推廣,由此產生的成本和利潤也由雙方平等分擔。
如今默克表示,與GSK停止合作主要是基于III期臨床INTR@PIDLung037研究未能復制早期研究中觀察到的令人鼓舞的數據。根據協議期間的數據,GSK沒有支付里程碑付款,也沒有剩余的未來里程碑義務。
雖然當前全球范圍內尚未有TGF-β靶點相關藥物成功上市,但毫無疑問PD-L1/TGF-β已經是國內布局最火熱的靶點之一,包括恒瑞、普米斯生物、開拓藥業、正大天晴、齊魯、創勝集團、博銳生物、博際生物、澤璟制藥等一眾藥企有所布局。國內已有10款PD-L1/TGF-β雙抗或雙融合蛋白、2款PD-1/TGF-β雙抗、3款包含PD-L1/TGF-β的三抗在研。
全球首個PD-LI/TGF-β雙功能融合蛋白M7824研發接連折戟,讓這一療法的療效持續受到質疑。同時,也給這一療法的Fast-follow藥企研發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
01 “水逆”的2021
今年以前,M7824被視為腫瘤免疫領域的明日之星,而2021年似乎成了M7824的水逆之年,研發遭遇四連敗。
這種首創的雙功能免疫療法,能夠同時阻斷腫瘤微環境中TGF-β和PD-L1兩條免疫抑制通路,解除免疫系統的抑制狀態,提高免疫系統對癌癥細胞的殺傷作用,通過潛在地恢復和增強抗腫瘤反應來控制腫瘤生長。
M7824曾經風光無限。
2018年ASCO上,默克公布了其在研新藥M7824的臨床研究數據。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群體中,M7824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給藥劑量為500mg,PD-L1+總體緩解率(ORR)為22.6%,PD-L1高表達患者ORR為33.3%。給藥劑量為1200mg時,PD-L1+總體緩解率達到了40.7%,而在PD-L1高表達患者中,總體緩解率(ORR)則高達71.4%!
在動物實驗中,M7824的有效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00%。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長達218天的治療期,M7824治療組的小鼠無一死亡,相比較對照組21天的生存中位數,M7824生存曲線數據很好,并且在治療期間成功的控制住了腫瘤的體積。
優異的試驗數據讓M7824備受矚目,一度被譽為二代PD-1。然而,被寄予厚望的M7824如今的發展卻不如預期。
今年1月,M7824研發連續受挫。
先是M7824用于治療接受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后疾病進展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錯配修復缺陷(dMMR)實體瘤患者的II期(NCT03436563)研究,因未顯示出抗腫瘤活性,最終試驗以失敗告終。
緊接著,獨立數據監測委員會(IDMC)還建議停止該療法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INTR @PID Lung 037臨床試驗,原因是該研究不太可能達到無進展生存期(PFS)共同主要終點。該試驗失敗似乎已經也結束了bintrafusp alfa與Keytruda 展開競爭的機會。
到了今年3月,M7824單獨用藥用于二線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膽道癌(BTC)的II期INTR@PID BTC 047再次沒有達到主要終點,臨床試驗再次被終止。
然而M7824的“頹勢”還沒過去。
今年8月,獨立的數據監測委員會認為,M7824聯合gemcitabine和順鉑,用于一線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膽道癌(BTC)患者,不太可能達到總體生存期(OS)的主要終點后,默克表示將停止該療法的2期INTR@PID BTC 055試驗。這是M7824在膽道癌適應癥中的第二項失敗,同時也宣告M7824在膽道癌中的探索全部以失敗告終。
在默克此前圍繞M7824公布的臨床計劃來看,臨床試驗將包括針對乳腺癌、尿路上皮癌和宮頸癌的試驗,包括M7824聯合化療,用于二線治療宮頸癌和HMGA2陽性三陰性乳腺癌(TNBC),以及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II期試驗,但隨著這一療法的臨床試驗屢次遭遇失敗,PD-L1/TGF-β雙功能融合蛋白療法的療效也受到更多的質疑。
研發遭遇四連敗,PD-LI/TGF-β的未來布滿陰霾。
02 跟隨者恒瑞最快,誰會成為領跑者?
M7824接連折戟后,一眾跟隨者中誰會脫穎而出甚至成為這一領域的下一領跑者?
恒瑞醫藥、普米斯生物、創勝集團、開拓藥業等十余家藥企都在這一領域有所布局,從進展來看,恒瑞的SHR-1701進展最快,已到III期臨床階段,其他企業的同類產品也在國內或全球處于不同臨床試驗階段。
恒瑞的SHR-1701是國內最早申報臨床的產品,同時也是當前進展最快的。2018年2月,SHR-1701 首次申報臨床,甚至早于默克的M7824在國內的首次申報時間。目前,SHR-1701已啟動13項相關臨床研究。今年9月6日,SHR-1701又有兩項適應癥獲批臨床III期。
SHR-1701是一種抗PD-L1/TGF-βRII雙功能融合蛋白,可以促進效應性T細胞的活化,同時還可有效改善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調節作用,最終有效促進免疫系統對于腫瘤細胞的殺傷。據恒瑞披露,SHR-1701注射液已在中國開展多項實體瘤臨床試驗,并在澳洲開展I期臨床試驗。在2021年ASCO年會中,恒瑞公布了SHR-1701用于實體瘤和EGFR突變NSCLCⅠ期臨床數據,其中,SHR-1701用于實體瘤ORR達17.8%,DCR為40%;SHR-1701二線治療EGFR突變NSCLC(EGFRTKI耐藥)的ORR達16.7%,DCR為50%,三級以上的TRAE率為7.4%,包括貧血、低血鉀癥等,沒有4-5級TRAE。
截至今年9月,SHR-1701相關項目累計已投入研發費用約為2.22億元。
普米斯生物的PM8001也處于相對領先的位置。從結構上看,PM8001結構與M7824類似,N端可識別結合PD-L1的抗體結構,C端可結合TGF-β的TGF-β受體Ⅱ型融合蛋白;不含輕鏈結構,不存在輕重鏈錯配問題;且分子量較小,對實體瘤穿透能力較強。
2020年8月14日,PM8001登記I/IIa期臨床試驗,該試驗為單臂研究,I期部分計劃入組37例晚期實體瘤患者,IIa期計劃入組210例晚期實體瘤患者。I期部分研究耐受性、安全性、藥代動力學特征,IIa期探索PM8001的初步實體瘤療效。
截至今年9月,全球 11 個已經進入臨床階段的 PD-(L)1/TGFβ雙抗或雙功能融合蛋白中,除M7824外,其余10個產品都來自于中國。
與其他企業扎堆在PD-L1/TGF-β研發不同,君實生物選擇了PD-1/TGF-β雙靶點開發JS201,這也是全球首個PD-1/TGF-β雙抗。
就在近日,又有企業進入這一賽道。
10月9日,邁博斯生物的TST005注射液臨床試驗申請獲得國家藥監局受理。據了解,創勝集團在今年4月21日宣布TST005臨床試驗申請獲得FDA批準,7月15日宣布TST005全球I期臨床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給藥。國內臨床獲受理后,TST005成為第二個啟動全球臨床研究的雙功能抗PD-L1和TGF-β trap融合蛋白,同時靶向兩個通常被癌細胞用于逃逸免疫抑制的通路,即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及程序性細胞死亡配體-1(PD-L1)。
顯然,M7824曾經驚艷的數據不僅“俘獲”了GSK,也讓國內藥企選擇跟進PD-L1/TGF-β雙抗的研究。而如今M7824頻頻折戟,合作伙伴終止全球合作,讓這一靶點的研發風險增加。對于已有布局的國內藥企來說,若M7824最終失敗,將給跟隨研發的產品前途蒙上一層陰影。
300多萬優質簡歷
17年行業積淀
2萬多家合作名企業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