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推薦
- 珍格醫療-臨床銷售 15001-20000
- 地奧制藥-醫藥代表 6001-8000
- 普利德醫療-醫療設備銷售經理 面議
- 大唐-兼職招商經理 面議
- 景德中藥-直營經理 6001-8000
- 安邦醫藥-省區招商經理 8001-10000
- 恒瑞醫藥-醫藥信息溝通專員 6001-8000
- 黃河中藥-學術講師 8001-10000
發布日期:2011-03-11 瀏覽次數:367
今年兩會,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坦陳“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等項目,沒有完成‘十一五’規劃指標”,同時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堅持把增加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為全體勞動者創造公平的就業機會,5年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
誠懇、樸實、坦蕩,對未來充滿信心。溫暖再一次漫過億萬人民的心海。
就業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自然也是我省全國人大代表關注和熱議的主要話題。連日來,他們就提高就業率的各種途徑以及人才培養如何適應市場變化和需求,等等,提出許多意見和建議。
破解“民工用工荒”與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通用方法
針對當前出現的“民工用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全國人大代表、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提出了一個兩者通用的“四步破解”建議。
他說:一個月以前,武漢市有關部門就提出了預警,該市今年初將會有6萬人左右的招工缺口。當時我的建議是“分四步破解”,對招工情況進行預研究并制定預對策:第一步,在不能直接從武漢主城區招到員工的情況下,把培訓和選擇的目光放到人口較多、相對不發達、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的武漢遠城區,將培訓基地或招工點放到這些地方,來為主城區的企業招員;如果這一步達不到效果,就試行第二步:將眼光放到遠城區以外的武漢“1+8”城市圈,將培訓基地和招錄點放到這些地方;再不夠,就走第三步:面向全省,特別是恩施、十堰等貧困邊遠地區;再不夠,就走向湖北周邊的岳陽、信陽、九江等城市。
同樣的道理,武漢市的大學生就業,也可通過“四步破解法”的思維來推進。比如,在武漢主城區找不到單位,眼光放到遠城區企業,再不行,向“1+8”城市圈尋覓,再不行,向全省各地尋找,向周邊省份或其他地區尋找。
跨越發展是擴大就業的最佳途徑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郵科院院長、黨委書記童國華說得直截了當:“保增長就是保就業,跨越發展是擴大就業的最佳途徑。”
童國華談道,企業是接納社會就業的最主要渠道之一。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這種責任不是企業拿出一筆錢就解決問題,而是要承擔起創造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能夠得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工作。
童國華說:企業拿什么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呢?發展!跨越發展,毫無疑問是擴大就業的最佳途徑。
童國華以武漢郵科院的發展為例進行了生動的印證。2000年,武漢郵科院改制,此時,該院年銷售不到10億元,研發的只有光纖通訊產品,全院員工1800人。10年后,該院產品由單一的光纖通訊發展到以光通訊為主體的無線通訊產品、數字通訊產品、信息化集成與軟件等一系列產品,員工總數達16000人。
改制10年,為國家增加了14200多個就業崗位。這便是童國華“保增長就是保就業”的最直接論據,他說:我們打算再用10年時間,把烽火科技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通信集團。屆時,還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對于中小型企業如何做到“保增長就是保就業”,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山河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程理財談道:只有保持社會的區域經濟跨越發展,只有中小型企業得到長足的發展,才能大幅度地增加一個地區的就業機會。因此,當務之急是如何支持和幫助當地中小型企業迅速地發展。目前,政府應重視和協調解決中小企業、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的各種困難,強化服務意識,通過修訂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形成長效機制,為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使其充分發揮吸納就業主渠道作用。
要把大學生就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
全國人大代表、教育部黨組成員、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院長顧海良認為,大學生就業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政府、社會、家庭多個環節齊抓共管。
顧海良說:湖北是教育大省,各級各類高等院校很多,但人才的培養已經呈現出結構性的矛盾。目前,湖北高校培養的人才,實用型、應用型的人才較缺,具有一定的知識和學歷,又能在一線發揮技術骨干作用的人才不多;新專業、新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也非常短缺。一些涵蓋面大而全而淺的專業,呈現出大大地供過于求的情況。
這種結構性矛盾就需要部分高校調整自己的培養目標,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要以培養碩士、博士為主要目標甚至是考量辦校質量的標準,有些學校,你培養好了經濟實用型人才,培養好能在基層崗位做出成就的優秀一線技術管理人才,就是成功,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顧海良提出,要把能力培養和就業指導貫穿到教育教學的三個過程中。一是要把就業問題貫穿到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從選專業開始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輔導、培養和幫助。二是要把就業教育培訓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每一門課程的教學、每一個教學實踐環節,每一門新學識的傳授,都要結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就業能力來施教。三是要把學生就業工作作為學校各部門的共同工作,齊抓共管,對于沒有社會背景、家庭困難的學生,要做到”一對一“地幫助他們找到適合于自己的工作。
顧海良認為,對大學生的就業擇業教育,應從三個方面予以加強,一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幫助他們正確認清就業形勢,找準自己的就業定位和方向;二是積極利用校友返校教育這一資源,讓校友現身說法;三是加強就業、職業技巧的教育和培訓。
顧海良談到,今年全國有600萬大學生畢業,加上往年的積淀,整個就業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因此,要把大學生就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學校、社會、地方政府和家庭,都要負起責來,各種就業渠道要保持暢通,各種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政策要到位。idxdy0003
300多萬優質簡歷
17年行業積淀
2萬多家合作名企業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